【旅行】花蓮行Day1(砂卡礑步道)

因為很幸運的申請到錐麓古道入園許可,我跟瓶子決定趁此機會順便去走走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其他步道。去砂卡礑步道之前,我們先去太魯閣遊客中心參觀。



接著順著馬路往西前進穿過砂卡礑隧道後看到砂卡礑大橋,步道即在橋下方。

橋上有許多石獅子,仔細一看每隻石獅子的表情及姿態都不一樣,順著旋轉梯往下走即是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5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可惜目前砂卡礑步道後段正在施工,且並沒有明確的指示道路盡頭在哪裡,我們大約走到3.5km處就折返。

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末期所建,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1940年,臺灣總督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砂卡礑溪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石頭,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而步道平緩好走,沿途景觀多變,富含野生動植物,非常適合闔家出遊。

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部落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距步道入口約2公里處的五間屋,舊名為「斯維奇」(Swiji),太魯閣語「斯維奇」(Swiji)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砂卡礑步道走到盡頭的「三間屋」,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太魯閣族人稱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

溪水流經大理岩地區,溪水中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碳酸鈣成分,因此溪水常呈現藍綠色,岩石上有美麗的彎曲線條,與溪流、綠蔭相對,而沙卡礑溪因含沙量少,所以終年清澈。

離開砂卡礑步道,距離日落還有段時間,我跟瓶子繼續往西騎來到燕子口,感受燕子口附近的山巒秀麗與陡峭山崖;每次到訪太魯閣都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攝,久久不能自已。

太魯閣峽谷的壯闊之美不用贅述,而在離河床幾百公尺的峭壁上,有條人工開鑿出的道路,於遠方山水畫般的景色中,細細的橫在眼前。在那個物資缺乏的戰亂時代,這一刻一鑿、一分一吋,都參雜著太魯閣族人的血淚與汗水。

此行除了爬山之外,也希望自己之後有機會能夠再度騎著公路車馳騁在太魯閣國家公園中,用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感受這壯闊的氛圍。

Track:

(Visited 7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