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雙腳下的山城: 離開踏板的日子Day2

待在踏板上太久沒有走路,果真是有報應的,今天早上一起床,兩隻小腿被木樁釘住似的動彈不得。

一大早起床,吃完了早餐之後又開始了今天的旅程。早上七點的九份老街很安靜,真希望這裡能這樣一直安靜下去。

九份隸屬台北縣瑞芳鎮,相傳在陸路尚未開通之時,一切物資供給仰賴海路進行,由於村落中只有九戶人家,故對外採買時皆要求備妥「九份」,久而久之,人們便 以此命名。九份之發展過程可謂一段先民採金史,隨採金人潮的湧入而繁華,又隨採金事業的沒落而褪色。約略西元1890年左右,居民在福山宮土地祠距小金瓜 不遠處掘到金脈,這使得原本只有九戶人家的貧窮村落,頓時聚集了三、四千戶的淘金人口,此為九份的第一次繁華。

日據時代,大量的黃金被輸往日本,致使九份產金量達到顛峰。三○年代,隨著金價上漲締造了「亞洲金都」繁華絢麗的輝煌盛況,當時由海上遙望九份聚落,燈火燦爛,時人稱之為「小上海」、「小香港」。台灣光復之後,金礦因前期的開採殆盡,產量大幅下滑,終在缺乏開採價值與經營不善之下而結束,採金事業 也因此走入歷史滄桑中。曾幾何時,隨著電影「悲情城市」一片在威尼斯影展中造成轟動之後,這個沒落數十載的小城,又三度勾起了人們的注視與回憶。昔日繁華 的老街、廢棄的礦坑、自成一格的礦區風光與淘金史,經由媒體的一再傳播,吸引了四方尋找靈感的藝術家尋蹤到此,嚮往復古的遊客也大量前來緬懷思古、細細品 味這悲情城市中的有情天地。

同時擁有高山屏障與遼闊海景的九份,除了有首屈一指的山海風光,春夏秋冬晴雨晨昏日夜景緻各具物色。區內任何面海窗戶、陽台、門口埕等地,均可欣賞 到不同季節、相異時段的自然景觀、青鬱尖聳的「雞籠山」與開闊碧藍的港灣海濱。「春櫻花、夏清風、秋芒花、冬雲霧」為九份美麗多變之四季容顏最佳寫照。春 日踏青,台陽公司瑞芳礦場辦事處與福山宮前埕,幾叢櫻花迎面展姿。夏日山嵐清風,溫差效應造成日吹山風、夜吹海風,令人暑氣全消。晚秋時分芒花抽穗,隨著 東北季風吹拂,一波波白芒如浪潮般在山巒間浪漫搖曳,駐足頌德公園上方涼亭、大竿林、雞籠山及往雙溪的 102縣道上,感受款款詩意。冬日霪雨連綿,細雨中石階兀自流著瀑布般的水流,寒意襲人的繚繞霧氣,為九份增添幾許若隨若現的另一種冷清、蕭瑟面貌。白天 若無雲霧瀰漫,海上一片清朗蔚藍,可遠眺層層的海浪;入夜後,海面上漁火點點,更襯托出山城夜晚的寧靜。其它諸如坐看日出雲起、晚霞滿天、觀星賞月……, 均令人動容,難以忘懷。而這樣的美,需要你停留駐足,細細品嚐。

今天的沒有特定行程,總而言之是想把金瓜石整個看完。雖然我的小腿很痛還是得繼續前行,因為我是來流浪,不是來玩的。『天啊~好痛苦!』我的內心不斷的吶喊。上下樓梯時,踩踏於地面的力量切切實實的傳回小腿,我只能痛苦的走著,待在踏板上太久沒有走路,果真是有報應的。

▼去金瓜石的途中,有一隻貓一直好奇的打量著我們。

與九份僅一山之隔的金瓜石,在日據時代有〝東亞的第一金都〞之稱,光復後20年間,這裡還是有名的繁華金都;然而隨著採礦事業的落幕,金瓜石較少被觀光客與商業行為打擾,反而完整保存了老礦區的原貌。

由車站沿馬路進入,映入眼簾的是一列整齊的日式房屋,過中央斜坡的小橋後可以發現金瓜石的派出所。派出所左側空地為昔日公司的單身宿舍,右後方是郵局,左 後方是昔日的俱樂部和籃球場。這一切都是金瓜石人的美好回憶。由派出所往上走有頗負盛名的太子賓館和大批的員工宿舍,接著可到本山五坑和黃金神社,這是金 瓜石一定要親自去走走的地方。派出所向下可達醫院舊址、瓜山國小和昔日的商店街。沿車站的石階而下,會經過三毛宅(指金瓜石末代礦長日人三毛菊次郎),此 處是最具規模和特色的宿舍建築,亦是電視劇煙雨濛濛和幾度夕陽紅的拍攝地點。

該建築群為日據時期,日人在台所建設的三大日式社區之一。聚落中現存日式房舍,大多為日本人的高級職員宿舍區。其中以位於現今中山堂上方,日礦時期金瓜石 礦場之末代廠長的住所:三毛宅,最具規模。另外,位於中山堂通往銅加工廠的階梯步道邊,一八角型的日式建築最為特殊,是日據時期的理髮廳,也曾經被當做許 多著名電影的場景,而讓當地居民津津樂道。

金瓜石為日據時期日人在台所規劃最完整的社區,在空間景觀以及交通方面都相當的用心,包括自來水系統,消防設備、垃圾收集、醫院、郵局、車站、派出所、市 場等等,為金瓜石最重要的區域。昔日醫院上方至本山礦場的山坡,有中央斜坡道貫穿其中。分布在各階平台上的日式宿舍,其特色為黑瓦屋頂,塗柏油的木板牆。 地板亦是木造,且離地約半公尺。室內的隔間用竹編骨架,內層為紅仁土、榖殼,外表則是白色石灰,圍牆多為紅色磚瓦。看著一棟棟的深色大院,可以想像當時的 生活品質,跟金瓜石的繁榮景象。台灣現存三大日人產業社區聚落,金瓜石為其中之一,另外兩處為阿里山及鹽水。

▼右邊是日式建築

今天經過的第一站是黃金博物園區,不過我們到達的時間是早上七點半,根本還沒有開放參觀,我們停留了一下便繼續往前走。

▼黃金博物園區門口放置的楓葉,雖然是假的,拍起來還是挺漂亮的

漫長斑駁的石階是金瓜石一大特色,我們順著石階痛苦的行走,但還是按奈不住雀躍的心情。

沿著指標,我們先是經過了煉金樓,後來順著步道走到黃金博物館。

而曾經風光一時的煉金樓,現在也只剩下廢墟。

日治時期,「煉金樓」據說原為提供外地賓客住宿之旅館,台金公司時期(光復後)則曾短暫作為煉金工廠,後來台金公司將煉金工廠遷移至水湳洞,煉金樓因而轉作為其他使用,據地方耆老表示這裡曾經用來收藏金子,也曾設立土地銀行辦事處,提供當時礦區員工服務。

黃金博物館由昔日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辦公室整建而成,藉以訴說金瓜石的礦業歷史與文化。一樓展室包括了金瓜石的黃金發現之旅、本山坑道(一~九坑)、礦脈的展示與當時採礦器具與有關文物的展示。二樓以黃金為主題,包括了黃金的特性、製作時所需的工具及有關的黃金藝術。

黃金博物館外面的壓風機。

▼銅沈澱池

▼本山五坑外的輕便車道,為當年運送器材和物資及礦物的運輸工具

▼本山五坑外的花朵

我們在本山五坑外逗留了一下,本想進去參觀的,可是還沒開館,我們決定先去黃金神社感受一下莊嚴的氣氛。

黃金神社又稱山神社遺址,是台灣第一座以鋼筋水泥為建材之神社。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於明治30年(西元1897年)在四平巷下方山腰矽化岩的山壁旁,建造一 座石砌平台,興建神社,奉祀天照大神 (由日本島根縣的金屋子神社分靈而來,挖礦的日本公司相信祭拜此神可保佑順利並帶來福氣及財運),並每年舉行一次大拜拜,在日人國慶的時亦舉行參拜會。光復後,日本撤離,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神社馬上被破壞無遺,路上的石燈籠都被偷走,現在只剩下幾根石柱和殘破不堪的地基了。原本在神社附近植有許多櫻花, 也在一次大火中,消失了。神社旁有鐘萼木,是冰河時期的植物,每四年開一次花。

要上黃金神社之前,又是一連串的階梯在等著我們。上樓梯因為用到的是大腿的肌肉,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問題,可是一想到等一下要下山就……

爬啊爬,今天真的是一步一腳印艱辛的爬著,可是辛苦是有代價的,得到的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現今神社樣貌

到了最頂端的神社,可以遠眺無耳茶壺山。

▼由上往下看的九份蓄水池,以及剛剛經過的水泥牌坊

▼又是被雲籠罩的山頭

從黃金神社向四周觀望,覺得自己身處在『天空之城』卡通中的古老大城。四周的空氣充滿著濃濃的古老味,而腳下遺留下的歷史廢墟更是讓我有這種錯覺。

山上的風很大,我跟金魚沒有停留太久便下山。下山就是我痛苦的開始了,我不僅小腿非常疼痛,右邊的膝蓋更是隱隱作痛,而我還是忍耐痛苦繼續走著。

下了山,我們沿著黃金步道(因為上面真的很多『黃金』)繼續往茶壺山的方向前進,因為我們要去尋找金瓜石的往昔主要交通動線:索道。金瓜石聚落至今仍留有 許多當年的運礦軌道遺跡,而成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聚落產業景觀之一。如纜車道、無極索道、斜坡索道等。例如:用以行駛人力推車的輕鐵軌,行駛電車的重軌, 以重礦車連結成十餘台系列的運礦列車,再用交流式電車或柴油機車等母車托運之。很可惜的是,我們詢問過當地居民,他們說政府因為沒有錢重新修建索道,所以 連最後位於勸濟堂上方的無極索道也都被破壞殆盡。索道的歷史遺跡就這樣消失了,剩下的只是破瓦殘餘漂流在空氣中。

我們依照當地居民的指示,順著茶壺山的車道行走穿過一個山洞,穿過小山洞之後竟又別有洞天。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十三行:台金公司的十三層廠房遺址,有人以「龐貝古城」來形容這座位於陰陽海邊的遺址,依山坡而建的十三層製鍊廠,礦工和居民給它一個「十三層」的暱稱。

腳下的步道是往茶壺山的,可是我們今天已經無力在爬任何階梯,我們便順著車道一直往上走。

▼另一個角度的茶壺山

位於金瓜石聚落東邊的無耳茶壺山,亦屬於基隆火山群,從西南角度眺望,他的型態很像沒有提耳的茶壺因而得名。另從水湳洞仰望此山,像是一頭蓄勢待發的石獅 子,故亦稱為「獅仔岩山」。當地有一句俗諺形容金瓜石的山為「茶壺無耳、金瓜無蒂,台灣才沒有出皇帝」。若經由長仁三坑的產業道路,可抵達山下,沿途可以 見到許多舊的採金口,天氣好的時候可以觀賞到鼻頭角美景,是一個絕佳的觀景點,坐在茶壺山頂俯瞰大地,可東眺太平洋,南望半屏山,草山青翠連綿的山脈,另外紳士般地欣賞對座的大肚美人山,更是視覺的一大享受,偶爾飄來一片白雲繚繞山頭,置身山頂宛若仙境,或者摸黑上山頂,期待海中升起火紅絢麗的日出。不同季節、時間、氣候爬上茶壺山, 無論是斜風細雨、芒花低,或是月明星稀風兒清,皆能領略上帝造物之美。

爬茶壺山共有三條路:1、勸濟堂停車場的產業道路 。2、勸濟堂後方的階梯步道。3、本山五坑處便橋所見之綠竹欄杆階梯是最好的路線,因為道路平坦安全,緩緩而上,沿路風景秀麗,山風拂面更覺清爽,適合全家大小同行。下山時改走1、2路線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感受。

一直沿著車道往上走,到了右手邊的無耳茶壺山登山入口,據當地居民說從這個登山口上到山頂只要十來分鐘,不過以我們今天鐵腿的情況,大概要爬個一小時吧。雖然很想上去,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們帶著遺憾掉頭下山。我跟金魚約好,下次還要來!

走在車道上,看著遠方的廢煙道。

穿越勸濟堂後方停車場旁的舊運礦隧道,即可看到如巨蟒般俯行於山間的三條巨大廢煙管。鍊銅場停產前,因鍊銅產生的銅煙有害人體康,所以在長仁三坑坑口通風 管處附著山坡上升至高處排出,煙道高約兩公尺,寬一公尺半,長達兩公里。因管內累積不少次生礦物,不宜貿然進入,最後因台金公司停產而廢棄,號稱世界上最 長的廢煙道氣勢磅礡,形成金瓜石地區罕見的地景之一。

▼遠方的陰陽海,在金瓜石俯拾即是的海景

海面的色澤奇特因而聞名的陰陽海,海的顏色會這樣是因為金瓜石山區含豐富礦物質的溪水流入海所造成的;海口的海水因長年形成土黃色,雖然台金公司已停產多 年,亦不曾改變。位在水湳洞海面,海水為碧藍及金黃色分開,呈現著很強烈的對比。自古以來絻不相混,是地球難得一見的景觀。由於金瓜石的岩石中,含黃鐵礦 的成分高,而台灣東北角又屬於多雨地區,大量的雨水滲入礦石,水呈酸性,礦石沾滿了氫氧化鐵,夾帶了礦水流入海中,致使海水含高量黃褐色的氫氧化鐵浮泛海 面,而且海灣的海水無法擴散,而形成陰陽海的奇觀,令人嘖嘖稱奇。

陰陽海是黃金瀑布為本山六坑及長仁五番坑坑口流出的礦水匯集而成的景象。金黃色的泉水將流經的土石染成金黃、金紅色,形成黃金瀑布的特殊像。從自強橋旁往 上看,可以看到從山上傾洩而下,再順著山勢分成數道狀似瀑布的水流,這些水也是形成「陰陽海」的源頭。以往有人認為,黃藍分層的陰陽海現象是開礦污染所造 成的,但金瓜石礦山停採已超過十五年,陰陽海依然存在。 有學者解釋陰陽海屬自然現象,因金瓜石具有許多黃鐵礦等硫化礦或硫化銅的礦物,在自然風化的過程中分解成酸性的物質和鐵、銅等離子,鐵離子在酸性或地下還 原環境之下,易形成二價鐵,而溶於地下水中。地下水滲出地表後,在溪流中翻滾,整個轉為較氧化的環境,二價鐵會變成較不易溶解的三價離子,而自水中析出, 造成河川岩石變為黃褐色。另外,當略酸性的水(酸銅水)流入海中,與海水相混,降低鐵等陽離子的溶解度,產生氫氧化鐵等懸浮物,漂浮在海面,加上水湳洞附 近海灣內海流擴散能力不足,就形成陰陽海的特殊景象。黃色的懸浮物質大約只佔三公尺的深度,在三公尺以下則又恢復為藍色的海水。據說早在金瓜石採礦以前, 陰陽海便已存在。在地質上,這種自然形成的特殊現象,可以作為探礦的良好指標。

▼福利部舊址

位於現銅加工廠對面之空地,在一片雜草蔓生的現況中依稀可見地上建物的殘跡。福利社內部分為上、下兩層賣場及倉庫,賣場分為食品部、用品部、燃料部、米部 及肉部。倉庫旁另有一部去殼機為稻米去殼,舊址現況似滑梯的設施,便是當時運送稻米的輸送動線。日據及光復初期,只要礦區中的員工,都可依月薪的某一定比 例金額,到福利社簽單購物,購物費用則從次月薪資中扣除。換言之,當時在福利社購物,而先到管帳部門拿取一式兩份的購物倉票,再憑票至各部門領取貨物便 可,不須立即以現金交易,若不是礦區的員工就必須現金交易。由於福利社的貨物齊全、價錢便宜,所以吸引大批居民來此購物,甚至九份、瑞芳的居民都會來此購 物。每年的勞動節公司發放紀念品時,各單位都會派員到福利社集體領取物資,往往將福利社裡裡外外擠得水泄不通,盛況空前。福利社在最盛時,在職員工多達百 餘人。後因二次大戰物資缺乏,礦區沒落,於民國六十二年左右,台金公司讓所有福利社員工提前退休,同時將福利社的攤位轉租給其中員工私營,直至六十八年, 福利社才真正結束營業。

後來我們去當地居民叫我們一定要去的360度觀景台,老實說當下看到好多的木棧樓梯就不太想走了,可是為了美景,忍著痛還是走上去了。

▼對面是我們剛剛才走過的小路

到目前為止,我們大概已經走了四五公里的路了,犒賞自己的方式就是來杯熱奶茶吧。我們又躲在觀景台下方煮起了奶茶。今天沒有男士當苦役,所以變成我背爐具。

▼又再想心事的小阿搞

喝完熱熱的奶茶,我們順著剛剛走來的車道,又走回了黃金博物園區,本想進去本山五坑參觀的,可是此時一大群歐巴桑、歐基桑還有小朋友,大聲喧嘩的從我們面前走過,我們決定先前往勸濟堂。

就這樣,我們來來回回走第三次的黃金步道到勸濟堂,關公的旁邊有好大一隻獅子。

光緒二十二年,在五號寮開始建造石廟(土地公廟,即今日的金福宮)的同時,石尾也成立了一座神壇,敬奉關聖帝君神位,亦即勸濟堂的前身。當時的創辦人為黃 家昆仲(仁祥兄弟)。 勸濟堂除尊奉關、呂、張、王等四大恩主為主神外,配祀有八卦租師、福德正神、關聖帝君、玉皇大帝、天上聖母、十二元辰君、太歲星君及三清三寶祖師等,堂旨 乃為勸眾行善、濟危扶困,以庇祐群黎安尊輯熙、安康和樂。該堂廟慶為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每逢慶典,四方信徒竭誠前來拈香祝聖熱鬧非凡。頂樓的純銅關帝 聖君像,栩栩如生,在80年6月完成,高達35台尺,重約25公噸。是金瓜石最重要的地標,還是全東南亞最大的關公銅聖像,僅其手提的春秋書冊,即長五台尺,重達五百餘台斤。

而勸濟堂下方就是戰俘營的遺址。

英軍戰俘營位於勸濟堂下方,原是日本礦工工寮,民國三十年,日軍自南洋擄來英軍戰俘約四、五百人之多,這些戰俘被迫進入坑內做扒土、推車、採礦的工作。日 人怕戰俘逃跑且為了便於管理乃在戰俘營處鑿一條隧道直通六坑,此通道便稱為(俘虜道)。有的戰俘因水土不適,客死異鄉,葬於新山公墓中,至今仍可尋見。

求完了籤,我們要走回本山五坑去參觀礦坑時,經過了一間豆花店,金魚毫不猶豫的就把我拖了進去。

▼桂花釀豆花

這碗豆花我吃了一口就跟它說:『謝謝,再聯絡!』因為實在是很甜,而金魚說這碗豆花有奇怪的中藥味卻還是把它吃完了,金魚對於豆花的熱情就好像我對於咖啡一樣的不棄不離。

吃完豆花,我們又順著黃金步道走回本山五坑參觀,剛剛吵死人的歐巴桑歐基桑跟小朋友終於消失,這也是我們今天第四次走在這條步道上。

▼本山五坑的入口

本山五坑需購票才能進入,此地距離金瓜石車站、郵局等僅200至300公尺,為現今保存較完整之坑口。荒廢台車及台車道, 另有電車頭及柴油車頭在牌仔間(類似打卡間),更有當時東南亞最大動力的壓風機,雖然機體表面已有多處銹壞,但風管部分卻依然完整,這個象徵礦坑動力及生 命泉源的機械設備,對曾是礦工的居民而言,具有非凡的意義,希望能經除繡處理後以原地保存之。

整個本山五坑其實只有一小段是原來的礦坑道,後半段的參觀路線是由政府規劃打通的。舊坑道已經因為安全顧慮而封坑。

▼原始的坑道,不過禁止進入

全長約一百公尺的坑道沒有多久就走完了,結束了有一點點空虛的坑道之旅。

而坑道附近的地上有一個日據時期的消防栓呢!

(Visited 16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