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行】二訪Te Aroha – Waiorongomai Valley

瓶子無意間收到公司同事健行的號召Email,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參加。對於喜歡健行的我們,這種活動我們自然是興致勃勃。這次的健行路線跟上次我們走得路線(請見此篇記錄)完全不一樣,讓我們更加的有興趣。

開車須將近兩小時的車程,因為跟其他人約九點在登山口的停車場,吃完早餐就匆匆出門。

九點前到達目的地的停車場,果不其然每次參加團體活動就是有人會遲到😅😅。

眼前的廢棄建築物是19世紀時,人類在這裡努力汲取財富的遺跡。1880年,這個地區被一位名叫Hone Werahiko的人首次發現黃金。Werahiko於1881年時對Waiorongomai Valley進行了探勘,認為這裡的礦石有開採的利益。面對有錢賺的事情,資本家既然是不會錯過。當時紐西蘭最富有的人之一,以及另一位富有的奧克蘭商人詹姆斯·麥科許·克拉克(James McCosh Clark)成立了Te Aroha Battery Co.,立即建造了粉碎廠來準備開採礦石。

當時的粉碎廠的電池是靠『水力』來驅動,這是為何以前的礦場多數都需要建在有水源的地方。而挖曠不是只有建造粉碎廠就好了,還需要建造鐵軌來運送礦石,所以前面提到的兩位資本家又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建造鐵軌。排除萬難後,1883年11月粉碎廠開始營運。然而,在1884年時,總產量只有預期的一半,因為這裡的岩石太堅硬了,而且礦石的質量差,能夠提取的黃金量比最初預估的一半都不到。

為了提高黃金產量,又有兩個冤大頭費格森(Ferguson)、弗雷澤(Fraser)等人於1884年開始在Waiorongomai Creek的河岸上建造新的壓碎研磨廠。1886年新的工廠建造完畢,人們對該工廠仍然抱有樂觀態度,預期它能從石英礦中提昇約80%的銀和金產量。但是新的工廠並沒有帶來突飛猛進的利益,岩石依舊堅硬,黃金產量依舊不如預期,投資者們紛紛撤資,關閉公司。新工廠苦苦掙扎到1888年,礦場的擁有者Clark和Firth遇到了來自於澳洲的超大冤大頭W.R Wilson,Wilson買下了Firth和Clark在該地區的資產,成為了壓碎機、尾礦、其他設備、爐子、水權等的所有者。他成立了Te Aroha銀礦和黃金採礦公司,並計劃在該地區投資約20,000英鎊進行開發(將當時的20,000英鎊換算成現在的物價,不負責任估計至少是200萬英鎊),延伸水道並建立一個新的熔煉爐。

但是工廠才剛剛蓋好,公司就發現,他們預期在礦脈中存在的礦石質量並不足以讓工廠繼續運作。實際上,這是一樣老調重彈的故事 – 公司沒有花費數千英鎊在採礦和測試上,而是對他們收到的信息充滿信心,並將資本投入了工廠的建立中。

公司不得已縮小了其業務規模,但即使這樣也無法減少損失。因此在1890年,Wilson將煉製廠移至澳大利亞。其餘的工廠則以3,000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前經理H.H.亞當斯和一位叫威克斯的人。購買和改進工廠使Wilson的公司付出了巨大代價。儘管如此,人們的樂觀情緒仍然如常存在。當時的礦務部長R.J. Seddon在1891年在國會報告時說:『儘管這家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有理由相信,這些礦山將產出大量的黃金,而Te Aroha將成為一個大型的採礦區。』(這到底是哪裡來的自信??🤷‍♂️)

九點半左右全員到齊,正式開始今天的健行活動。跟上次健行不一樣的是,這次走得是附近的廢棄金礦場路線。有人帶路的好處是不用一直查地圖,跟著走就對了。原本以為跟瓶子的同事來健行,走的會是歡樂輕鬆休閒路線(雖說是同事,但是大部份是不同部門),沒想到瓶子的同事們各各都是健腳。這條路線的坡度起伏不小,沒有比上次我們走得另外一條攻山頂的路線輕鬆多少。

延續前面的礦坑歷史,因為金礦的產量不佳,礦產的開採權被多次轉手,1895年時轉手到一間英國公司。因為開採技術演進,這間公司提高了金礦的產能,此礦產的營運終於開始慢慢好轉。因為此區的崎嶇地形,這間公司挖鑿了低水平隧道以及高水平隧道。縱使挖鑿了兩條隧道、投入大量資金依舊無法翻轉Waiorongomai Valley的命運。

1898年,Waiorongomai壓碎機和礦山再次易手,這次易手給了愛德溫·亨利·哈迪(Edwin Henry Hardy)。哈迪在大量資本用於開發該地區之後開始開採該礦區,因此能夠收穫其他人先前努力的成果。他也沒有犯下許多先前公司犯下的錯誤 – 在證明有利可圖之前就過度擴張的錯誤。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哈迪持續獲利。為了更有系統地開發該物業並投入更多資本,哈迪成立了哈迪礦業有限公司(Hardy’s Mines (Limited))。新公司在1904年時修改和擴建壓碎機,因此在那段時間內無產出。在1905-6年度,業務再次啟動,儘管E.H哈迪提取了大量的黃金,公司迄今還無法獲得足夠的貴金屬以進行他們提出的工程方案而不會陷入債務之中。直到1910年公司清算之際仍未產生任何金礦回報。

坡度起伏不小,中間還涉水好幾次

此區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陸陸續續還有採礦的活動,不過都沒有辦法大量開採,大部分的開採活動都因資金不足而結束。僅存的是這些令人不勝唏噓的軌道、廢棄工廠、電車、失敗的採礦史。

紐西蘭最古老的鐵軌之一,建於1882年
超過20%的坡度,走上來讓人氣喘噓噓

現今的廢棄礦場仍可以看到礦業活動的跡象,電車軌道是最明顯的存在。除了最低的斜坡和水平段之外,大部分的有軌電車道狀況出奇地良好,並且被用作步行道。此外,拉索裝置仍然位於上下兩條斜坡的頂部。

非常深的坑洞,深不見底。我們丟了石頭下去,估計至少20公尺深。

廢棄礦坑,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另一個廢棄坑道

奇怪的是比較後期建造的工廠幾乎完全消失,比較顯而易見的的是山坡上切割出的水晶料斗、石碎機和煅燒爐的痕跡。這個山谷包含許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很有趣的特點,無論是歷史學家、岩石愛好者、健行者還是只是家庭在叢林中進行短途遊覽的人。

礦坑遺跡
一路陡下,坡度約-20%,很難走

陡坡下完之後來到溪谷,水很清澈。瓶子的同事們甚至還準備了泳衣來玩水。說實在話,在這裡住久了,我對這裡的水質並沒有多大的信心(不要覺得紐西蘭的水很乾淨,並沒有!),因此完全不會想下去玩水。

今天雖然是跟一群不熟的人健行,但是大家一路上走走笑笑,過得很愉快的一天。

(Visited 2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