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Ride on Panaracer Race Type A & Comparison 外胎測試及比較

感謝黑心的好意,讓我首次測試Panaracer的外胎Race Type A

Panaracer Race Type A

Type A是全地形全功能的競賽外胎。官方資料700 x 25c TPI 126, 240g。實測244.3g & 245.4g。適合胎壓90-140 psi。日本定價5680 yen。

Panaracer Type A (left) vs Michelin Pro 3 Race (right)

Panaracter Type A – 中間很厚且表面很粗糙

Michelin Pro 3 Race (前輪已經騎了1375km, 不含在滾筒上的里程數) – 也是中間厚但沒Type A厚。Type A整條就比Pro 3厚

Type A裝上Velocity Aerohead 700c 輪框 (outside width 20mm) 還算容易。但是在氣嘴附近很難完全塞入(未打氣前)。

打到30psi時讓我更不敢往上打。

原因是Panaracter Type A的胎緣很厚。用游標尺量,Type A (3.35mm) vs Pro3 (2.75mm)。當初剛拿到時還被這厚厚一疊的胎嚇到。

連換兩條內胎Schwalbe Road 18-28 (104.6g) 及Focal 18-25 (130.9g — 很厚的內胎0.9mm)都不行。問題不是在於內胎的重量,而是在於氣嘴附近橡膠皮的薄厚。最後換上Continental Race (98.9g)–此氣嘴附近的皮比較薄–才終於”勉強”可行。

說”勉強”是不為過。打到90 psi。

Test Ride

這次測試順便要試Edge 500 新firmware ver 2.6 (相當於英文版ver 2.8)的Course function有沒有改善。Garmin Edge 500 forum的使用者是認為沒有改善路線的顯示 (路線會”消失”),所以我在PBP前不敢採用。現在就可以來試試看。結果:這次沒有路線常常消失的問題 (問題出現在v2.4 or 英文v2.6)

測試路線:

Bike route 188781 – powered by Bikemap

這個路線在2009騎時,Google Map還沒將寶二環湖的路標示清楚。這次試騎也想順便確認路線。

離上次騎竹45已經有兩年了,路況有比較好。但有一小段的山坡路在整理 (原先那地方好像有墳墓)。現在路面上還有警告提醒路面變窄。

這一段路有些短陡坡。也有髮夾彎。我是左邊下來的(上面高點有叉路要注意)。

抵達”三叉路”就來到寶二環湖道路。往左(爬坡)騎環湖道路到管理中心,約7-8公里。

單純騎寶山路來寶二是作爬坡間歇訓練,那這條路線則很適合訓練技巧。竹45+環湖道路有很多彎路,上下坡路很多也考驗變速時機。

Type A 騎乘感受:

簡單來說,感覺Type A滿”穩重”,沒有Pro 3的輕快俐落,但是個讓人很安心的胎 (因為厚厚的橡膠 )。雖說沒有長途騎乘過,無法確定它的防刺性及耐用性,不過猜測可能比較適合Randonneuring。

胎寬25mm (實際量測25.55mm) 這點並沒有特別感受到這優點。也許對我這體重的,25mm的效果並不明顯吧。沒做tire drop量測。

因為胎緣橡膠比較厚,Type A安裝在內徑13mm的輪框上有點挑內胎。這點我有點不太喜歡。

Tire Comparison

Michelin Pro 3 在中間灰色也是比較厚但沒Type A的厚。側面胎壁也薄 (Pro3的弱點)。不過,騎乘快要2000k都沒有爆過胎。中間的小傷痕會有,問題不大。該要注意的是側面。官方建議里程數是2500 miles,但強烈建議2500 km就要注意。

Michelin Krylion Carbon (左) vs Pro 3 (右). Krylion Carbon (KC) 跟Pro3的胎形有點相似,但KC側面胎壁較厚些

實測重量:700cx23 Krylion Carbon 247.2g vs Pro 3 201.8g

雖說KC摺疊體積沒有Type A的大–KC的胎緣是3mm,但卻比較重(23mm)。看來兩者橡膠的密度也有差。再換回Krylion Carbon來比較。

Further readings:

(Visited 1,87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