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聖瑪莉大教堂
聖瑪莉大教堂是澳洲最美麗且具有重要意義的建築之一,也是澳洲最大的天主教堂。這座以英式哥德復興風格建造,採用蜂蜜色雪梨砂岩打造的教堂,被視為澳洲天主教的母堂。其位於雪梨市中心的絕佳位置,彰顯了天主教在澳洲最大城市的重要地位。
早期歷史
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殖民地時期。1788年,第一艦隊抵達雪梨,其中包括天主教徒囚犯和士兵。1803年,神父James Dixon主持了第一場獲政府認可的彌撒。到了1818年,由Catherine Fitzpatrick成立的聖詠團,也就是現今的聖瑪莉聖詠團開始運作。
1820年,第一批正式任命的神父Philip Conolly和John Joseph Therry抵達,並開始籌募建造禮拜堂的資金。1821年,在麥格理總督與Therry神父的主持下,第一座聖瑪莉禮拜堂的奠基石正式安放。1835年,雪梨第一位天主教主教John Bede Polding抵達,並在1842年成為雪梨第一任大主教,使聖瑪莉禮拜堂升格為主教座堂。
現代教堂的誕生
1865年,一場大火摧毀了原有的聖瑪莉教堂。在這場災難後,大主教Polding委託建築師William Wardell設計新的教堂。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建築風格源自歐洲,Wardell特意在裝飾元素中融入澳洲本土植物,使教堂更能體現當地特色。教堂的建造歷時將近100年,第一階段在1866年至1900年間進行,第二階段則在1912年至1928年間完成。直到2000年6月,原始Wardell設計中的南塔尖才最終完工,以直升機吊裝金屬框架,並以Gosford砂岩包覆。
教堂全長107公尺,中央塔樓高46公尺,2000年建成尖塔後總高達75公尺。
這座以當地蜂蜜色雪梨砂岩建造的「哥德復興式」建築,向歐洲中世紀的偉大教堂致敬。它不僅是歷史的重要遺產,更是當今城市和國家精神與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的外牆在太陽下特別奪目顯眼。
「十字架聖瑪麗像」或「十字架聖瑪麗雕像」,位於學院街入口處。這座雕像是紀念澳洲第一位聖人瑪麗·麥基洛普(Mary MacKillop),她在2010年被冊封為聖人時獲得「十字架聖瑪麗」(St Mary of the Cross)的稱號。所以完整的中文翻譯為「學院街入口的十字架聖瑪麗雕像」。
值得注意的是,這座雕像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宗教意義,因為聖瑪麗·麥基洛普是澳洲本土第一位被天主教會正式冊封的聖人。
參觀教堂內部是免費的。
進去參觀的時候剛好有人在彈管風琴(下圖右)。彈奏管風琴時是禁止攝影的喔。我只是想要拍上方的管風琴還被唸了一下。雪梨聖瑪莉大教堂的管風琴歷史相當豐富。最早的管風琴安裝於1841年,由倫敦的Henry Bevington製造,是一座具有雙手動鍵盤和23個音栓的樂器,當時是澳洲最大的管風琴,可惜在1865年的大火中被毀。
1942年,布里斯本的Joseph Howell Whitehouse(1874-1954)製造的管風琴被安裝在中殿末端的畫廊,位於主門上方。之後在1959至1971年間,Ronald Sharp(1929年生)在聖所三樓遊廊安裝了一座電動管風琴,但這座管風琴最終未能完工。
現今教堂的主要管風琴是由加拿大魁北克Saint Hyacinthe的Orgues Létourneau公司製造,於1997年安裝在西翼中殿玫瑰花窗周圍新建的畫廊上,並在1999年完工,由Clancy樞機主教主持奉獻禮。這座管風琴擁有三個手動鍵盤和46個音栓,不僅可以從畫廊直接演奏,還可以通過位於地面的四手動鍵盤移動式電子控制台與Whitehouse管風琴聯合演奏。
除了主要管風琴外,教堂還有數座較小的管風琴:愛爾蘭聖人小堂內設有Henk Klop製造的三音栓房室風琴,主要用於平日晚禱伴奏;詠唱團區域設有Rodgers數位管風琴,用於日常歌詠禮儀伴奏;地下室則有一座由Bellsham Pipe Organs在1985年製造的管風琴。這些不同的管風琴展現了教堂音樂傳統的豐富性,也反映了教堂禮儀音樂的重要地位。
左邊的雕像則是『Statue of Our Lady, Help of Christians in the cathedral』,中文翻譯是「進教之佑聖母像」。這是一個重要的宗教稱號的翻譯,其中:
- “Our Lady” 在天主教傳統中翻譯為「聖母」
- “Help of Christians” 在天主教會正式中文翻譯中為「進教之佑」
這個稱號在澳洲天主教會具有特殊意義,因為進教之佑聖母是澳洲的主保聖母。雪梨聖瑪利大教堂也是奉獻給進教之佑聖母的。
教堂的彩繪玻璃窗於1880年代末期製作,來自英國伯明翰著名的Hardman工作室,之後運送至澳洲。這些精美的彩繪玻璃窗不僅展現了精湛的工藝,更蘊含豐富的宗教寓意。
美麗的彩繪玻璃,右邊的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彩繪玻璃窗『聖母加冕圖』,其描繪了榮福童貞瑪利亞被加冕為天地之后的莊嚴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