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宜蘭三社區探訪(2): 宜蘭陳氏鑑湖堂

結束了蘇澳港邊社區的參觀,第二個來到的地點是宜蘭陳氏鍵湖堂。我小時候在宜蘭也住好一陣子了,對宜蘭算是有相當程度的熟悉,但是我卻是第一次知道這個地方,並且來到這裡。

陳家古厝,說的是宜蘭市的擺厘鑑湖堂;古厝,各有特色,但能巧妙地結合自然與人文兩種元素,不敢說絕無僅有,但絕對是少之又少。

陳家在全盛時期,積田地三百餘甲,鑑湖堂大宅的規模大約是在清咸豐6年建立(1856年),目前這片土地仍為陳家後代分別持有,散置著幾棟屋舍, 包含祖厝鑑湖堂、登瀛書院、松園,以及其他幾房後代,被包圍其中的水生植物園,則是陳家族人陳金鈴、陳金樟兄弟無條件捐出做為原生植物復育之用。

參觀擺厘陳家,由於追溯歷史完整,現場則有宗親會的努力維護,使得前來的遊客,無論是從歷史探源,或是看人文史蹟,或是學習水生植物知識,都有豐富的收穫。

▼在半月池裡悠遊的水鳥們

先來說說陳家的故事吧!

在台灣的陳家一共同可分為三支,一是開漳聖王派,其二為忠順王派,其三則是南朝派,鑑湖堂陳家屬於忠順王派,先祖歷史可追溯到唐朝玄宗時;其廿五世孫陳瑪珖移居漳浦,陳史修遷居大坑鑑湖,於是成為鑑湖陳氏的開基祖。

鑑湖,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大坑,因水清如鏡而得名。

鑑湖陳家會來到台灣,和清朝為了攻打鄭成功有關,清廷當時在接近台灣的沿海地區實施「遷界」、「海禁」的焦土政策,使得沿海居民陷入民不聊生的困 境,為求生存,陳家於是舉家東移,起先落腳在苗栗一帶,後來因盜匪猖獗,陳家開始逃難,才又搬到宜蘭市的擺厘,也展開鑑湖陳家風光的一頁。

鑑湖陳家文風鼎盛、武學出眾,這裡曾經出過4名秀才、5名舉人,從清代末年、日據時期,即使是光復之後,都有族人出任公職或是在軍方擔任將官職位。

陳家土地上的登瀛書院,創立時間為清咸豐年間,為了讓子弟能依自己專長發展,當時特別分為文武各聘名師執教;對教育的重視,應是陳家族人能在科舉一再奪得功名的原因。

▼大象

鑑湖堂前還有兩塊「旂勇石」(見圖),旂勇石是當時陳家人做為舉重練習之用,真是不愧為屢出武舉人的家族,庭院中就有如此「有份量」的東西;這旂勇石原本有三塊,現在只剩兩塊,重量分別為180斤及250斤。

▼陳記枝勇石,一百八十斤

▼傾倒的墓碑,變成展示的一部分

雖然鑑湖堂建築仿古,但因使用現代建材而失去古意,以古厝的角度來檢視,意義不大,不過,鑑湖堂旁邊刻意保留的殘牆,以及獅子等石雕,卻可以提供過去生活空間的想像。殘破的舊牆,在進門處還可以看到刻意做出防衛用的槍孔;兩片紅磚中夾著泥土,增加牆的厚度,兼而省下材料費,這是「斗子砌」的工法。

其實,鑑湖堂古宅現在最出名的反而不是顯赫的家族歷史或建築,而是鑑湖堂前由休耕水田改造的水生植物園,因為族人的無私貢獻,這裡收留了大批由雙連埤搶救來的原生植物,數量多達150種,頗具規模,常有老師帶隊來此進行校外教學。

順著環形道路,過水生植物區,到陳宅的另一個入口──松園。

陳宅在進士路上有兩個入口,一為鑑湖堂,就是有亞歷山大椰子佇立的道路,另一為松園。松園因落雨松得名,此區種植了10多棵的落雨松,這些樹的第一代也差 不多有60年了,據說是陳氏族人在員山忠烈祠附近發現它們被棄置在路旁,帶回來時只有火柴棒大小,現在卻都已聳立成林。

落雨松被列名為最美的杉科植物之一,名字有「松」,但在分類上是杉科,原本是沼澤區的植物,但在台灣環境適應得很好,即使非河海交界處也會看到它們。

長在陳宅的落雨松,依然保留著沼澤區的生活習性,由地底冒出一根根的呼吸根,形成特別的景觀。

落雨松的呼吸根

鑑湖陳宅所在之處,舊名為擺厘,現在名為「進士里」,大門面對的是「進士路」,陳家雖然文武科舉屢有功名,卻沒有出過一名進士,這種情況讓外地人很疑惑,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旁邊還有一個「楊士芳」故居,這是宜蘭唯一一名進士,里名、路名,都是由此而來。


鑑湖堂
宜蘭市進士路36號
預約導覽0915-858266、0935-267296
文建會歷史建築經典之旅,可參考網站訊息http://hbtravel.cca.gov.tw

(Visited 29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