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Stiff Bikes Go Faster? 剛性強的自行車可以騎得比較快?

我們常常聽到, 這車架(or 整輛車 or 零件)硬 (or 剛性強), 那車架軟。雜誌上常有測試一些車子的硬度對重量比 (Stiffness-to-Weight ratio)比較 (如德國雜誌Tour or RoadBike.de),車廠也一直強調他們的車硬,當然消費者也一窩蜂追求硬車。也許這裡面還有些心理因素,很多不想跟”軟”扯上關係。

真正問題是,剛性強的自行車可以騎得比較快嗎?(Do stiff bikes go faster) 還是這跟一般說紅色的跑車都跑得比較快 (Red cars go faster)的心理一樣。畢竟我們都希望跨上這超硬自行車,就可以騎得跟Pros一樣快。(作夢會更快 XD)

所有的雜誌上騎乘測試,騎士事先都知道這是什麼廠牌的車,多少也知道廠商的說辭(“硬! 用高級零件! 超輕量! 價格也很高級”),這樣的試騎,又不是”盲測“,有多少的公正性?(更別說某些國內雜誌上的介紹根本像是廠商文宣;國外的還比較有在”試”)

Bicycle Quarterly的主編Jan Heine (Jan唸成像是”young”) 的想法就不同一般主流。他認為,不是剛性最強的自行車就可以騎得快,而是自行車能不能”Planing”。他採用帆船上用語”Planing” (以流體動力學的浮力作為主要支撐,以在水面滑行) 來描述騎乘自行車一種狀態:你 (踩踏) 跟車子 (震動) 同步起來 (sync with the bike);在那時候,踩踏變得很輕快,可以很自然得加速,好似車子可以自已跑起來 (run by itself)。[關於Planing可看文後的Updates]

自行車能不能planing,跟帆船一樣,是跟結構設計有關。而剛性強,很硬的車不見得可以planing。這如何知道?Well,Jan就採用盲測自行車。倒不是把眼睛遮起來騎車,而是準備了三輛自行車,重量&車架幾何一樣,配件都從市面上的單車 (另外買三輛) 拆下來使用,連車子的顏色都是塗的一樣。唯一差別在於管材的使用 (當然這裡不適用碳纖車)。

試騎的騎士事先並不知道,騎過後寫下心得比較。然後才檢討為何某輛車比另一輛表現好,這時才看車子規格。一致認為剛性強的車並不會讓他們騎得快;反而是剛性沒這麼強的車子表現最好。

Bicycle Quarterly’s Double-Blind Test

為什麼呢?從能量輸出的角度上來看,不是剛性強的車騎乘比較有效率嗎?從物理的角度上來看,這是沒有錯。然而,車子不是自己就可以跑起來,跟騎士的反應有很大的關係。

有興趣可以好好聽Terry Precision Bicycles總裁Georgena Terry (工程師出身,也是車架製作者) 跟Jan Heine的訪談podcast (Does Your Bicycle “Plane”? 長達41:36)。

Georgena問Jan,你們有用功率計 (power meter)在你們的測試嗎?Jan說有的,表現好但剛性弱 (比較軟) 的車子並非效率最好的,然而他們可以輸出更大功率,騎得更快,卻不會感到疲憊。Jan Heine在裡面提到他們的臆測 (hypothesis)。

這跟frame flex有關係。 我的理解是,把這想法套用在跑步上比較容易體會。Can stiff legs (no flex) run faster?

雖說Jan提出這planing的概念,但也表示不見得所有騎士都可以感受到 (either due to their bikes or their riding styles)。有些就是愛騎硬梆梆的車架。Jan他們都算是很強壯的騎士,輸出功率可以在8-900W,但他們反而不選硬得要死的車架。聽聽他跟Georgena的對話會比較了解他的想法。也許你也會開始用另一種角度來思考什麼樣的車子適合你。

名詞使用:Stiffness 剛度 or 剛性

補充說明:

  • 裡面有一段滿好笑。有位車友跟他們說他的新車多好,多棒且多。就問用什麼管材? 回答結果是最輕量最軟的oversized管材,在今日的標準裡這車像是麵條。你不好上前跟這位車友說他的車很軟 (your bike is flexible)。You know, people are not ready for this!
  • Georgena也是Bicycle Quarterly的讀者,前些時候重新思考了車架的設計,造成新款的車架誕生。預期將在2011年初期推出。這點也在此podcast提出。
  • Bicycle Quarterly的Vol. 4, No. 4 (Summer 2006) 針對Frame Flex以及Planing做討論。在Vol. 6, No. 4 (Summer 2008) 做了比較科學客觀的比較。Vol. 7, No. 4 (Summer 2009) 對planing跟oversized tubing及剛性量測的討論。Jan說這並非是他首闖的想法。當然也有不少人反對他的論點。只是反對光靠用說的不夠具有說服力。我沒看過這幾篇文章,我是滿有興趣的*。
  • 雖說這篇文章在討論雜誌測試的剛性比較,但最後作者說了很中肯的話:See, if stiffness alone were the holy grail of bike design, we’d all be riding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y now. And you’ll need lots of chamie cream for that. (如果單單剛性是自行車設計的聖杯,我們都得騎在鋼筋混凝土的車架了。那你可需要大量的蛋蛋膏才行。)
  • 不知道可否用這比喻,如太極拳的剛柔並濟?

相關文章:

* Bicycle Quaterly大概是全球最貴的單車雜誌。一年四期US$30,買舊雜誌也沒有比較便宜。收全了得要花上兩百多塊美金哩。 我先訂了Vol. 9來讀讀看。不錯再來(真得不便宜,只能當作是買書)

[Update on 2015/0108]

(Visited 1,597 times, 1 visits today)

5 則留言

  1. 硬梆梆不吸震的車騎起來比較容易疲勞,輸出功率就會越來越低。很多討論車架的人其實都是被特定廠商的宣傳給洗腦,不然哪有人那麼敏感,一點點不一樣就可以講得天花亂墜。
    就像鳳梨酥如果不講哪家做的,真的吃得出是不是名店做的嗎?我是吃不出來反正味道都差不多。

  2. 看人吧。有些人在某方面確實是感受很強,只是市面上吹噓的也不少。
    (騎車不行 但鳳梨酥我也許可以吃的出來 XD)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