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e】三鈦郎花蓮首航
這次是三鈦郎第一次馳騁在花蓮的土地上,所以留下這篇文章做個紀念。這也是三鈦郎+2010年Sram Force套件+R380手編輪組的第一次上路,我選擇騎著跟上次一樣的路段,比較看看有多少差異。
騎在縣道193上,兩台車相差懸殊的重量差異立刻反應在上坡路段(鋼管車約10.5kg,三鈦郎約7.4kg),今天終於沒有被鬼拖的感覺了,而操作2010年的Sram Force,相當熟悉的使用手感讓我立即反應,我毫不猶豫的上檔、下檔,一邊體會著新版Force套件與舊版本的差異。
個人認為不同年份的Force差異,優點都有繼續留著,但是對於使用者來說,缺點是幾乎沒什麼改進……Orz
新版的Force對組裝者來說有兩個最大的改變,對使用者來說可能就沒有什麼差別了。第一個最大的改變莫過於煞變把的走線溝槽,Sram 將RED的技術下放到Force,讓組裝者在走線的時候可以選擇變速線的走線位置,所以這次我將變速線與煞車線併排在一起纏進把手帶中。
第二個差異是煞車夾器多了左右間距調整鈕,不過就煞車手感而言,個人覺得沒什麼差異。
而我最在意的大盤上鏈效率,好像差不多?至於前變速器還是一樣難調,鏈條很容易磨到前變速器(有可能是敝人的技術不佳);後變速器因為是1:1的拉線比,一樣是不好調整,也因為外型設計的關係,後輪很難拆下來,不過這關係到Sram的設計專利以及1:1拉線比的問題,大家也不要太苛求這點了,也因此我才會說該有的缺點(特色)幾乎是一點也沒變(也可以說是無法改變吧?)……
撇開這些已知的缺點(特色)不談,我真的很喜歡Sram變把的操作手感、煞車手感以及變把的造型,如此優異的設計也讓越來越多人轉而投向SRAM產品的陣營,看看最近某隻松鼠大大又購入了第二套SRAM RED就知道了,所以SRAM的變速器著實有讓人著迷之處啊!
騎著相同的路線(路程約50公里)回到了宿舍,今天的騎乘時間比前次騎鋼管車時整整快了14分鐘,所以器材對於騎乘時間絕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對於錙銖計較的比賽來說,器材的選擇更是重要了。
騎乘路線:花蓮市→縣道193→花蓮大橋→月眉→縣道193之40km處折返→月眉大橋→台11丙線→縣道193→花蓮市
騎乘里程:51km
騎乘時間:1:50:00
I read some stories about the defective Sram Force brake housing (e.g. this follow-up). Have you experienced or heard of this before?
其實去年有一批Sram Red夾器有同樣的問題,後來Red的brake quick release housing全部由塑膠改為金屬的,但是Force並沒有做這樣的調整,所以之後說不定我的brake housing也會發生同樣的問題……